四位科学家畅谈如何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

发布者:威廉亚洲体育在线登录网站发布时间:2020-12-16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科技网 2020-11-18 作者:刘垠

11月17日,国新办就“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围绕如何理解、践行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等4位科学家代表与媒体展开对话。

新时代怎样践行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守亮认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结构性、复合性、长期性叠加的难题,这更要求我们环保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攻关,甘坐冷板凳,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关键的核心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在姚檀栋看来,科学家精神不分国籍,好奇心驱动和敢于质疑是共同特征。此外,对科学的长期坚持、耐得住寂寞以及团队合作也不可或缺。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要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要有为祖国昌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们要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说,希望科学家精神能植入到每个人心中,真正把科研理解成一种时尚,让更多的人从事科研。

袁亚湘表示,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鼓舞年轻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奉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别的。其次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荣誉、地位,真正为了兴趣爱好和国家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这一代更应该在当今社会弘扬甘为人梯、扶助后学的精神。”袁亚湘强调,特别是做基础研究、做数学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有定力,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基础研究的驱动力源自好奇心

加强基础研究已成为一种共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好奇心”?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提问,袁亚湘回应说,从表面看,大家觉得可能功利心是驱动做科研的很大动力,其实不然。

“我们真正做基础研究的,实际上最强有力的动力不是功利心,而是好奇心。”袁亚湘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本性,好奇心才是做基础研究最原始、最强有力、最长久的动力。一些颠覆性、革命性的科技发现,是从无到有、从0到1,这往往依赖于纯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

针对我国在基础研究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短板,袁亚湘直言:“我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什么东西缺了马上补。”他指出,短板还是要补,但要更多地思考为什么会导致我们有这些短板,这可能是20年前有些领域没有布局。

为此,袁亚湘呼吁,重视目前技术工程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短板的环境。

在郭少军看来,理论是支撑创新的基础,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需要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创新思路、解决办法,然后看能否在技术层面不断地突破。而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壁垒,对未来解决这些关键核心技术至关重要。

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持。

姚檀栋解释说,不管是信息科学、物质科学、生物科学,还是资环领域的环境科学,都到了技术突破的紧迫阶段。“没有这些技术的突破,你永远在原始的劳作状态,获得重大的科学突破可能就不容易。”他说,科技创新一定要强调多学科交叉,通过不同领域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研究方法,推进社会重大科技创新问题的深化研究。

结合生态环境领域,霍守亮表示,要通过科学体制创新,实现区域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的科技创新,才能攻克如污染治理的核心技术等,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