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时代价值

发布者:威廉亚洲体育在线登录网站发布时间:2020-11-28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1-12 作者:黄其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这些重要表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同时,对于青少年而言,理想信念教育也尤为关键,因为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需要精心引导和全面培育的。因此,我们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我们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可以认识到“两个必然”,增强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进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可以认识到“两个绝不会”,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会永不止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也会永不止步。尤其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断涌现,我们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一旦深入学习和领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就会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按照客观规律、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民正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同一切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不断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也与中国古代“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儒家智慧相一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虽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却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虽然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

为了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依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同样,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加快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仍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为了推动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同时,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人民的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释学互动中,提炼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范畴、观点、命题和理论,做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理论反思、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进而助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达此目的,就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结合人类近现代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细致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正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义,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以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学术话语论证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

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原来由欧美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的旧的全球化遭遇种种问题:一方面,某些发达国家基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迅速走向逆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单边主义;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旧的全球化运动中走向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甚至以“关门主义”或“极端主义”的方式来应对旧的全球化。总之,旧的全球化已经出现危机、难以为继,需要以一种新的理念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历史唯物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虽然以自己的方式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人们日常交流和互动的便利化;但是,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归根结底只是将世界物化而已,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不能实现个体真正的全面解放。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这种矛盾在当代既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少数大资本家与绝大多数民众的矛盾,也表现为国际格局中“南北东西”的矛盾。当我们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优越性,也能真正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从而形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行动。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