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发布者:威廉亚洲体育在线登录网站发布时间:2020-11-26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20-11-11 作者:辛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学深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在掌握基本内容、丰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有机整体,立场通过观点、方法体现出来,观点是立场、方法的表达,方法是立场、观点的运用。我们从人民立场、实践观点、科学方法三个维度来领略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精髓要义、所展现出的思想光辉。

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从“以人民为中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从“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到“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从来不是一个话语标签,而是有着十分确定的内涵和指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字典中,“人民”除了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之外,还有两个关键维度:“最大多数”和“每一个”。

“最大多数”的维度意在人民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说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也宣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社会客观上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以形成竞争、保持活力,但是国家的人民不应该也不能被分别成“你们”“他们”“我们”而各行其是。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一定是社会中的最大多数。“每一个”的维度是人民的具体化。作为整体的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由最大多数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你、我、他组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总书记还强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这些都是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被遗忘在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句话。时隔5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这句话。把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期待作为最高价值指向,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自觉担当。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能体现在美好生活的切实改善上,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不能持续也不值得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不仅包括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归属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获得感。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讲,“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马克思指出产生这种心理感觉的原因是:“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获得感很有启发意义。当我们讲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人民群众今天得到的比昨天多,明天得到的比今天更多,还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讲:“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和情怀,夯实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基石。

实践观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政治宣言。中国共产党人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这支好“箭”来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更加鲜明突出。

坚持实践观点首先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发展历史新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化,中国社会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依然郑重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因此,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这就是实事求是。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新的作为、新的精神状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这同样也是实事求是。

坚持实践观点,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只说不做不行,说了做了没有成效也不行,中国共产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了不是白说,说了就必须做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更是明确讲,“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体现的是知行合一。从八项规定转作风到雷霆万钧反腐败,从扎紧制度的笼子到高扬理想信念,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到加强政治监督,从红脸出汗、壮士断腕到刮骨疗毒、凤凰涅槃,中国共产党切实解决了党在作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政党面貌的大革新、政党形象的大提升、政党制度的大完善、政党能力的大提高。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样是知行合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举起,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实践观点,还要敢于斗争。恩格斯评价马克思有一句话,“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确实,斗争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素,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成功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他主持起草工作时就主张要写上去,并强调这句话涵义是很深的。实践表明,不斗争就没有正气,不斗争就没有是非,不斗争也就没有了核心利益。曾经一度党内正气不彰,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社会上有些人一度是非不分,否定共产主义大言不惭,虚无历史振振有词,奇谈怪论甚嚣尘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包括全面从严治党,捍卫信仰、激浊扬清、与腐败分子所作的斗争;包括全面深化改革,革故鼎新,与保守僵化、利益固化的藩篱所作的斗争;包括捍卫利益、划出底线、宣示意志,与损害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作的斗争,等等。

我们不仅进行伟大斗争,还要进行伟大革命。曾经有人说,我们党现在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要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这种伟大革命的精神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科学方法:用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科学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中体现为通过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坚持战略思维就是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战略思维把谋全局、计长远摆上突出的位置,是因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对于那些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大局看不可行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对于那些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大局看可行甚至必行的事情就要义无反顾地做。同样,有些事情虽然当前不见效但是为长远打基础,我们就要努力去做,昙花一现、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事情则坚决不去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我们要通过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治国理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要看到已经变,又要看到没有变,在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中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特别强调“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与历史底蕴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底线思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一口气列举了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提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这是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同样是底线思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我国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善于运用“底线思维” 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打赢有准备之仗。

(作者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